日前國立編譯館公佈「七至九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」草案,新的課程標準尚未達本會之理想,但衡諸教師與學生的調適與社會現實氛圍,願接受緩進式的改革,故對此課綱並未多置喙;不意在公聽會中又有反彈的聲浪痛批九年一貫教改,硬將意識形態介入教育,將增加台灣史比重與去中國化劃等號,要求暫緩實施新課程,最終目的就是要遲滯台灣教育正常化、本土化。由於其中爭議較多者是歷史內容,故本會發表意見聲明周知國人民眾。
一、教育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:
教育是培養國民知識技能與品德涵養的機制,是社會前進提升的動力,改革必然讓相關的人員帶來挑戰與創新的負擔,但教師是一專業人員,面對新的環境與新的教育思潮,本來就應時時充實教學專業之能,怎可動輒指責教改是「空降政策」,何況九年一貫制教改已進行近十年,並非政黨輪替下的產物。
二、面對真實歷史真誠教學:
有人對課程標準將二二八事件、國號、國土領域列入會引發爭議,主張要刪除,這是鋸箭心態,難道教科書不寫就永遠無爭議,小孩子是會成長會漸懂事的,唯有面對真實歷史,真誠教學才是負責任的態度。
三、教育正常化不等同於去中國化:
社會科教材課程標準,將台灣史、中國史、世界史約各佔三分之一,目前勉強可接受,可是竟有人認為會壓縮中國史的學習,教材內容教不完,甚至直陳是「去中國化」,此與對岸中國的叫囂指責頗相同調,殊不知將一威脅台灣最深敵意最大之國的歷史佔去三分之一教材,簡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奇蹟。其實應讓學生瞭解釐清中國文化的橫向移植而成為台灣文化一部分,建立有斯土斯民主體意識史觀,才是台灣教育正常化的坦徑。
四、支持對的教材與對得起台灣的教育:
近年來的台灣的教育改革是與全球化、民主化、本土化變遷有密切關聯互動,教育要合乎教育原理與學生心智發展,貼近社會土地人民的脈動,提昇國民創造力與競爭力,培養台灣主體認同與國際視野,吾人支持教育正常化與本土化,那就是:「對的教材與對得起台灣的教育」。
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 戴寶村
台灣歷史學會聲明二〔聲明一〔TOP〕 〕
反對國家考試廢考「本國史地」
考試院院會決議廢考「本國史地」科目,違背本會提昇歷史研究、充實國民歷史知識、強化國民意識之宗旨,我們對此深表關切,特發表聲明,提醒國人注意此事,並呼籲考試院重新裁量,其理由如下:
一、本國歷史地理知識本是國民應具有的基本知識,公務人員為國家公
僕,執行政令、處理公共事務,更應具備本國歷史地理知識。
二、國家考試係以「公平」原則,為國家「擇取」人才,理當為國挑選
資格符合、具備最佳能力之人才,史地知識不僅是基本人文素養,
更為公務人員所須之知能,豈可因「意識形態」、「減少考生負擔
」、「簡化試務」及「避免爭議」等末節理由而採取「鋸箭法」方
式予以廢考。
三、在當前社會風氣之下,國家考試確有引導教育學習之影響,貿然刪
除列考「本國史地」,將降低公務人員的人文素養及國人對史地知
識的學習意願與動力。
四、針對考試科目名稱等相關爭議,已有試委提出將「本國史地」改為
「台灣史地」作為替代方案,避免台灣作為國家名稱或地區名稱之
爭議,竟仍遭院會否決,我們要對生長於台灣斯土,卻硬將其個人
意識
型態凌駕本土關懷而背棄台灣的部分試委,予以強烈譴責。
五、我們呼籲考試院重新審議此案,以適當科目列考台灣史地相關知識
,增強公務人員的服務知能並促進國人對台灣本土史地的學習與認
知。
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 戴寶村
2005年3月4日
|